您將高大的身軀屹立于澧陽平原,
您用滄桑的雙手擁抱了澧水大地,
你給求學的子弟提供其靜謐之所,
您讓千年的儒學得到了文化傳承。
“悠悠澧水邊,巍巍水塔旁。儒家孔夫子,詩墻會相見。”
名家之大作,施以濃墨之色。這便是我對學府遺墨的初印象。沒有雜糅過多的色彩,顯以黑白兩色,不失莊重,更添素雅。給學子們營造一種文化氛圍。每到開學之初,便有祭孔典禮的儀式,孔夫子的銅像,為我們所膜拜。我想逝已千年的孔夫子在這樣浩大的活動中也不會寂寞了吧。澧縣一中將儒孔之道發揚,讓更多的華夏子孫得以傳承這份高潔,純樸的仁愛之道。
“先憂后樂為百姓,感同身受了民生。吟詩把酒歌一曲,執筆揮染墨池林。”
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曾給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千百年來受到了人們的贊譽。在這里,留下了他與洗墨池和“斷齏畫粥”的故事。位于我校境內的洗墨池,就是范仲淹工書耽誦,長洗筆硯的地方,因而“其池中水木草石盡為墨,赤之色”,后人名之為“洗墨池”。每當晚飯過后,和同伴們往洗墨池轉上一圈,欣賞這澧洲城內八景之一的美景,仰視著范文正公的銅像,他手執毛筆,雙目仰望,猶似凝望著芊芊學子,書寫著名垂千古的《岳陽樓記》。
“文正樓下有溪東,千年學子源源流。搖頭晃腦作詩狀,三年成才狀元樓。”
在我們教學樓文正樓下,就是溪東書院的舊址。而后又演變成澧陽書院。800年薪火相傳,澧水流域這座著名的學府一直在這塊風水寶地上繁榮發展。在今天,當我們置身于溪東書院時,細細聆聽。文正樓內傳來的朗朗書聲,猶如一串串風鈴,清脆而美妙。不知道是否和前人的思緒搭在一起了。
我校除了有“斷齏畫粥”的范仲淹,還有“囊螢夜讀”的車胤,“胸懷大志”的陶文毅等優秀的文化名人。近代以來,從這里走出了辛亥革命的領袖蔣翊武,紅軍將領游端軒,中國科學院院士沈緒榜,朱作言,中國工程院院士雷志棟等一批英杰。叫我們如何不以他們為榜樣呢?屢豐亭,后樂亭,洗墨池,學府遺墨等文化遺跡和校道旁的詩墻,樹木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叫我們如何不愛呢?
“好愛好愛愛不夠,好看好看看不完”當校歌被吟誦出來的時候,誦者又是以怎樣的飽滿之情來面對此情此景?“我們用全部的情放飛千年的夢想”,寄托了我們千年的情思,望在有朝一日展翅飛翔。“我們用所有的愛書寫千年的期盼”,帶著千古哲人對我們的期望,我們用仁愛之心書寫未來的精彩。
“崇尚憂國憂民,培養有高尚品德的人;
崇尚經世致用,培養有真才實學的人:
崇尚勤奮刻苦,培養有進取精神的人。”
這是千年流淌不息的悠悠澧水,孕育了我們獨特的校園精神。
我的學校啊,置身于你,疑似被煙霧籠罩。我每天都在看,但你仿佛是一處看不完的風景,歷經千年的你,依舊那么讓人迷戀;我每天都很愛,但你又似一股不斷向上噴涌的清泉,散發著青春與活力,不像已飽經千年風霜的老人啊。
或許當我學滿畢業,踏出您的大門的時候,回頭再望,我想我也一定能向那位誦者一樣,飽含深情地吐露自己的真心:“好愛好愛愛不夠,好看好看看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