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依舊如昔的陽光下,走進校門,幾多大志與夢想,幾多理想與抱負,在風和日麗的天空中盡情地馳騁于遨游。
時常徘徊于洗墨池邊凝視“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沐浴著如水的月華聆聽“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靜夜獨坐后樂亭,沉浸在“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的意境中。
站在走廊上,望著飄零的落葉,和那已透露了冬意的樹木花草,一切都如夢一樣。每每如此,我就能感到紅塵的喧囂正如潮水般退去,生命純真的本質和理想隨著天光云影浮現在心靈的天空中。像范仲淹不為物我所役,自自然然地生活著,充分感受天地之心之道,用一顆天高云淡的心感受著大自然中的山川日月,花木飛鳥,呈現出蓬勃的生命精神。何不任憑時光從我的身外心內慢慢流逝?如此,我似能領略生命的意義。
午后,踏著一致墨池別韻的大理石板,一側街廊一側流水。足下滑膩,留有幾月前落雨的淺淺水漬。石橋綿亙個,沒有繁冗雕紋,素凈雅致。“引一池翰墨,澆滿麓新簧”;“兩千年美人芳草,八百里秋水洞庭”引發多少相思離愁,豪情壯志。南國之美,澧水之靈,凝諸筆端,走過詩墻,看著顏精柳骨,,墨債山積,雖管中窺豹,也深深感到文化之厚重,五千年的文字韻味,厚積薄發,便會凝聚于此了。
思緒忽然飛到老師激情澎湃的講堂。知識猶如漫山遍野的石頭,老師來了,只輕輕一揮鞭子,那些石頭便忽的受到了點化,變成充滿活力的雪白羊群,在天空下歡快地奔跑起來!
語文課上的之乎者也,英語課上的ABCD,數學課上的曲線函數,宛如每天重復的交響曲,演奏著生活琴弦上的每一個音符,使生命的旋律變得豐富多彩。使我有幸,在黃昏的江船上仰望白帝城,頂著濃烈的秋霜登臨黃鶴樓,還在一個冬夜摸到了寒山寺。至今依然記得“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情壯志,“近鄉心更切,不敢問來人“的離愁,“杏花吹滿頭”的嫵媚,一下子全部鋪陳開來,宛如,一朵愈合,在一縷清風的吹拂下,燦然的攔住風的衣角。
老師們夾雜著方音的言談,迸發出智慧與樂觀的情思,對對錯錯,點點評評,進進退退中,交給我們種種精美的飛翔方式,讓我們熱衷于朦朧似霧的詩,也不再做那縹緲似云的夢。
我正是在這樣一個充滿文化底蘊的地方生活學習著。這里,在積灰已久的書卷邊,用微光拂去塵埃,在我幽暗昏惑的旅途上,,用光明掃除退縮,在平靜無奇的大腦中,用光線掀起波濤,為我們注入豪放而張揚的力量,掛起橫渡滄海的高擎云帆。
百年前,一位詩人曾在這里驗證過人生的壯美,藝術情懷的弘廣;百年后,澧縣一中校園成了一本無頁碼的書,散發著醉人的濃香,在空中輕搖曼舞,如夢,如夢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