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貴州修文龍場鎮,是偉大的思想家陽明先生的故地,“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就是他一生的思想精華。陽明先生,一生磨難,顛沛流離,也正因為他歷經磨難,經歷艱難困苦,為他后來的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傳,陽明先生的父親王華對兒子家教極嚴,王守仁少年時學文習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歡下棋,往往為此耽誤功課。其父雖屢次責備,總不稍改,一氣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動,頓時感悟,當即寫了一首詩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這是陽明先生幼年時的傳奇故事。他以諸葛亮自喻,決心要作一番事業。此后刻苦學習,學業大進。騎、射、兵法,日趨精通。在拜讀的關于很多陽明先生的書籍中,我最為佩服的是陽明先生把磨難看成一種財富。
王陽明認為,他的學說,是從百死千難的磨練中得來的,實際上,王陽明先生是在告訴我們,任何偉大的成就,都要經過許多磨難,只有以頑強的勇氣,持之不懈地去努力,才有可能達到成功的境界。在現實生活中,一遇到困難,很多人的反應就是怨天尤人,埋怨老天爺怎么這么對待自己,埋怨命運不公平,其實,磨難是一種財富,關鍵在于你怎樣對待它和采取怎樣的行動。而王陽明正是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我們樹立了最好的榜樣。王陽明出生于一個官宦之家,自幼天資聰穎,家人對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他的人生之路卻充滿坎坷,兩次參加會試都落第了,難得的是,王陽明以坦然的心境對待這人生中的第一個挫折,當有人為兩次落榜而感到羞恥時,他淡淡地說:“世人以落第為恥,我卻以落第動心為恥。”
這是因為他的心中有著更大的理想——成為圣賢,世上還有更多、更重要的事要去做,眼前的這點挫折算得了什么呢?
1505年,已入京為官的王陽明遭遇了他人生中前所未有的一次磨難。當時,身為兵部主事的王陽明因上疏言事,得罪了權臣劉瑾,結果被逮捕入獄,嚴刑拷訊。無論古今中外,監獄都是人類最黑暗的地方之一,縱然在暗無天日的獄中,王陽明立志成圣的信念依舊未消沉,他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還與一同被捕入獄的難友相與講誦為樂:“累累囹圄間,講誦未能輟。桎梏敢忘罪?至道良足悅。”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都可以靜下心來做學問,以后還有什么困難可以難住他呢?在黑暗的詔獄中關了一個月后,王陽明被判廷杖四十,革去兵部主事的職務,貶到邊遠地區任雜職。終于出獄了,但等待王陽明的并不是自由和幸福,而是更為艱苦的人生考驗,他將要到環境十分惡劣的貴州龍場當驛丞。遠古的龍場在貴州西北方的深山之中,窮山惡水,人跡罕至,住的都是些言語不通的少數民族居民,偶爾遇上幾個能聽得懂語言的人,卻又都是從中原逃來此處的亡命之徒。其生存環境之惡劣,可想而知。
但還有更艱苦的環境在等著他們。王陽明到了龍場后,居然發現這里連住的房子都沒有,一切都要靠自己動手。沒辦法,顧不上旅途勞累,王陽明強打精神,與隨從一起把一座茅草房蓋起來。盡管蓋的茅草房十分簡陋、矮小,王陽明對此還是很樂觀,賦詩云:“草庵不及肩,旅倦體方適。”他的心中已不以環境的艱難險阻為念了,正如他在來的路途中所寫的詩那樣:“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云過太空!”其實,所謂的困難只是存在于人的想象中,當一個人心中有更高的理想和信念時,這時的困難自然就會變得十分渺小了。
當然,在龍場所遇到的困難,還遠遠不是言語不通和住茅草房這樣的事,由于水土不服,加上當地瘴癘之氣彌漫,除王陽明外,跟隨他來到龍場的隨從們都患病臥倒了,這時連個做飯的人都沒有。王陽明只得親自砍柴取水煮粥做飯,又怕隨從們心情抑郁,則給他們詠唱詩歌;但是他們還是不高興,又為他們吟著家鄉的小曲,雜以詼諧好笑的內容,他們這才愉悅起來,忘記了為疾病和身處荒僻之地所帶來的患難。在這種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處境中,他卻想到了一個問題:“要是圣人處在這種環境下,他們會有怎樣的想法和做法呢?”他以圣人為標準,來激勵自己不斷前進。
在王陽明看來,艱難的處境并不是使人墮落的心理負擔,而是一個磨礪自己,使心靈得到成長的資本。因此他不管處于如何難堪的環境,也保持著一份難得的豁達心態,始終以圣賢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心中不著一物,瀟瀟灑灑,正是由于他在極其困難的處境下也不忘向上探索的努力,最后終于徹悟心學格物致知的道理,達到了超凡入圣的境界。其實,在王陽明的一生中,那些看似命運對他進行嘲弄的困難,又何嘗不是成就了他的機遇呢。正所謂“自古英雄出磨難”,一個人的心靈只有經過重重磨難的考驗,才會得到成長,才會是真正屬于自己的。
只要你能始終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態,從積極的角度去看待一切困難,持之以恒地去努力,所遇到的磨難就會成為你享用終生的心靈之源。我要學習陽明先生,他的成就是我們修文人的榜樣。我要感謝陽明先生,他的事跡給予我更多的啟發,我想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一定會向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