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話叢臺
聽話叢臺。唐代。李遠。 有客新從趙地回,自言曾上古叢臺。云遮襄國天邊去,樹繞漳河地里來。弦管變成山鳥哢,綺羅留作野花開。金輿玉輦無行跡,風雨惟知長綠苔。
[唐代]:李遠
有客新從趙地回,自言曾上古叢臺。
云遮襄國天邊去,樹繞漳河地里來。
弦管變成山鳥哢,綺羅留作野花開。
金輿玉輦無行跡,風雨惟知長綠苔。
有客新從趙地回,自言曾上古叢臺。
雲遮襄國天邊去,樹繞漳河地裡來。
弦管變成山鳥哢,綺羅留作野花開。
金輿玉輦無行跡,風雨惟知長綠苔。
譯文
有個朋友剛剛從趙國回來,說他曾經登上過古代的叢臺。
站在叢臺上極目遠眺,白云綿綿,飄在襄國上空;繁茂的綠樹順著張恪彎曲的河道蜿蜒而來,經過叢臺的腳下;
叢臺上卻叢臺上,山鳥啼鳴,野花盛開,綠苔遍地,一片荒蕪。
早已看不見當年金輿玉輦來往的痕跡,只有在風雨的見證下不斷生長的綠苔。
注釋
聽話:聽人論事 ; 叢臺:在今河北邯鄲市內。相傳戰國時趙武靈王(前325—前299)為閱兵和歌舞而筑。
襄國:古縣名,位于河北邢臺西南。該句又衍“云遮襄國無邊盡”。
漳河:位于邯鄲市南方。該句又衍“樹繞漳河掌上來”。
弦管:管弦樂器,代指音樂。
輿:車,亦指轎子 ;輦:用人推挽的車。秦漢以后特指君侯所乘的車;金輿玉輦:此指趙武靈王寵愛的惠妃,常攜其登臺玩樂。
參考資料:
1、潘百齊著。《全唐詩精華分類鑒賞集成》.天津:河海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9頁
聽話叢臺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于任職京師之時,具體時間不詳,是詩人聽友人談論叢臺而作。
參考資料:
1、繆鉞 ,張志烈主編.唐詩精華:巴蜀書社,1995.06:第779頁
唐代·李遠的簡介
李遠,字求古,一作承古,夔州云安(今重慶市云陽縣)人,大和五年(831)杜陟榜進士,官至御史中丞。李遠善為文, 尤工于詩。 常與杜牧、許渾、李商隱、溫庭筠等交游, 與許渾齊名, 時號 “ 渾詩遠賦”。
...〔
? 李遠的詩(40篇) 〕
宋代:
韓淲
滾滾溪亭雨未休,偶陪小隊得來游。蠶桑時候將何望,燕麥風前信隱憂。
民力已殫誠易與,天心非遠不難籌。果然香火開晴色,從此年登定有秋。
滾滾溪亭雨未休,偶陪小隊得來遊。蠶桑時候將何望,燕麥風前信隱憂。
民力已殫誠易與,天心非遠不難籌。果然香火開晴色,從此年登定有秋。
明代:
黎民表
殺氣朱方徙,妖星太白低。三江分部曲,五月斗鯨鯢。
箭滿蕪城郭,笳哀邗水堤。肉飛腥赤海,炬列障丹梯。
殺氣朱方徙,妖星太白低。三江分部曲,五月鬥鯨鯢。
箭滿蕪城郭,笳哀邗水堤。肉飛腥赤海,炬列障丹梯。
清代:
李希圣
事過方知大禍臨,君臣相對但沾襟。死棋著著猶堪覆,長夜漫漫直到今。
三戶亡秦那可得,諸公誤國是何心。當時痛哭書還在,吞炭年來口已瘖。
事過方知大禍臨,君臣相對但沾襟。死棋著著猶堪覆,長夜漫漫直到今。
三戶亡秦那可得,諸公誤國是何心。當時痛哭書還在,吞炭年來口已瘖。
:
方廣德
涂林疏樹自離離,入眼紅膚總不遺。若為連珠過沈約,何來新筑伴潘尼。
金房半坼珠駢落,霜葉平翻玉并欹。還記葡萄槎上種,折來那不稱同時。
塗林疏樹自離離,入眼紅膚總不遺。若為連珠過沈約,何來新築伴潘尼。
金房半坼珠駢落,霜葉平翻玉并欹。還記葡萄槎上種,折來那不稱同時。
宋代:
陳師道
諱窮懷祿得辭勞,腰折頭低不復高。
夢幻更堪追鳥跡,去來何有校牛毛。
諱窮懷祿得辭勞,腰折頭低不複高。
夢幻更堪追鳥跡,去來何有校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