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蹇匪躬

意思解釋
基本解釋蹇,通“謇”。指為君國而忠直諫諍。亦作“蹇諤匪躬”。
出處《易 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例子違令犯顏,蹇蹇匪躬者,安上之民翰也。晉葛洪《抱樸子·臣節(jié)》
基礎信息
拼音jiǎn jiǎn fěi gōng
注音ㄐ一ㄢˇ ㄐ一ㄢˇ ㄈㄟˇ ㄍㄨㄥ
繁體蹇蹇匪躳
感情蹇蹇匪躬是中性詞。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于敢說話的人。
近義詞蹇諤匪躬、蹇之匪躬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從俗浮沉(意思解釋)
-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意思解釋)
- 歇斯底里(意思解釋)
- 回光反照(意思解釋)
- 樂道好古(意思解釋)
- 明知故問(意思解釋)
- 止沸益薪(意思解釋)
- 今來古往(意思解釋)
- 廢書而嘆(意思解釋)
- 見危致命(意思解釋)
- 折臂三公(意思解釋)
- 有目共睹(意思解釋)
- 粗服亂頭(意思解釋)
- 半夜三更(意思解釋)
- 理直氣壯(意思解釋)
- 錯落有致(意思解釋)
- 度德量力(意思解釋)
- 天下第一(意思解釋)
- 子繼父業(yè)(意思解釋)
- 臭名昭著(意思解釋)
- 一尺水翻騰做百丈波(意思解釋)
- 飛蛾撲火(意思解釋)
- 意料之外(意思解釋)
- 暴露無遺(意思解釋)
- 華不再揚(意思解釋)
- 望塵靡及(意思解釋)
- 師嚴道尊(意思解釋)
- 天相吉人(意思解釋)
※ 蹇蹇匪躬的意思解釋、蹇蹇匪躬是什么意思由查信息提供。
相關成語
成語 | 解釋 |
---|---|
縫衣淺帶 | 寬袖大帶是古代儒者的服飾,借指儒者。 |
聞聲相思 | 聲:名聲。指思慕、欽仰有聲望的人。 |
大名鼎鼎 | 鼎鼎:聲威盛大的樣子。 |
乘風破浪 | 乘:趁著。趁著順風;破浪前進。比喻志向遠大;氣魄雄偉;不怕困難;奮勇前進;多含施展遠大抱負之意。也作“乘長風破萬里浪”、“長風破浪”。 |
不折不扣 | 折、扣:原為商業(yè)用語;商品按原價扣除百分之幾出售;叫做打折扣。表示完全的、十足的;一點不差。 |
聾者之歌 | 聾者學人唱歌,卻聽不到歌聲,無以自樂。形容模仿別人的行為,實際上并不了解其中真義。 |
婦人醇酒 | 謂沉湎于酒色。語本《史記·魏公子列傳》:“秦數(shù)使反閑……公子(無忌)自知再以毀廢,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日夜為樂者四歲,竟病酒卒?!?/td> |
藝高人膽大 | 技藝高超的人膽量也大。 |
命中注定 | 命:命運;人一生的遭遇;注定:預先決定。舊時迷信說法;指命運早已決定了。 |
八荒之外 | 八面荒遠的地方以外。形容極其曠遠。 |
知其不可而為之 | 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堅決。有時也表示倔強固執(zhí)。 |
衣錦還鄉(xiāng) | 衣:穿;錦: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穿著華麗的衣服回到故鄉(xiāng);表示向親鄰炫耀自己的富貴。 |
視死如歸 | 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樣平常。形容為了正義事業(yè);不怕犧牲生命。 |
走南闖北 | 指走過南方北方不少地方。也泛指闖蕩。 |
發(fā)號施令 | 發(fā)、施:發(fā)布;下達;號:號令、命令。發(fā)布命令;下達指示;進行指揮。 |
戶告人曉 | 讓每家每人都知道。 |
熟能生巧 | 巧:技巧。熟練了;就能找到竅門。 |
交臂歷指 | 交臂:兩手反縛;歷指:古代拶指的刑罰。象罪犯兩手反縛、受拶指的刑罰一般。形容痛苦萬狀,毫無自由。 |
似是而非 | 是:對;正確;非:不對;錯誤。好像是對的;實際上不對。指表面上相似;實際上不一樣。 |
汗馬功勞 | 汗馬:戰(zhàn)馬奔馳出汗。指將士立下戰(zhàn)功。后指對事業(yè)的辛勤貢獻。 |
斗南一人 | 斗南:北斗星以南。指天下,海內。指天下絕無僅有的人才。形容品德或才識獨一無二。 |
愛毛反裘 | 古時穿皮毛衣服,毛的一面向外。比喻不重視根本,輕重倒置。 |
義不容辭 | 義:道義;容:允許。辭:推辭。道義上不允許推辭。 |
出師不利 | 師:軍隊。利:順利。出戰(zhàn)不順利。形容事情剛開始,就遭受敗績。 |
舉足輕重 | 一挪動腳;就會影響兩邊的分量。原指一個實力強的人處于兩方之間;只要稍微偏向一方;就會打破均勢。比喻地位極其重要;足以左右全局。 |
改惡向善 | 指不再做惡,重新做好人。 |
踉踉蹌蹌 | 走路歪歪斜斜的樣子。 |
成己成物 | 自身有所成就,也要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