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金收兵的成語故事

拼音míng jīn shōu bīng
基本解釋用敲鑼等方式發出信號撤軍。
出處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97回:“盧先鋒兵到,見孫安勇猛,盧先鋒令鳴金收兵。”
鳴金收兵的典故
古代軍隊行軍作戰都離不開“金”與“鼓”,命令軍隊行動與進攻就打鼓,即鳴鼓而攻,而命令軍隊停止或退回就擊鉦,即鳴金收兵。這種擊鼓而攻、鳴金收兵的做法在各個朝代基本上是通行的,到了明朝時,有時也會金鼓齊鳴。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鳴金收兵)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曇花一現 | 《妙法蓮華經 方便品》:“佛告舍利佛,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花,時一現耳。” |
月明千里 | 南朝 宋 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 |
明若觀火 | 《尚書 盤庚上》:“予若觀火。”宋 蔡沈集傳:“我視汝情,明若觀火。” |
頤指氣使 | 唐 元稹《追封李遜母崔氏博陵郡太君制》:“今遜等有地千里,有祿萬鐘,頤指氣使,無不隨順,所不足者,其唯風樹寒泉之思乎!” |
有膽有識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回:“金羽妹子,絕世聰明,有膽有識,今年也是七歲,可憐有才無命。” |
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謝覺哉《關于獨立思考》:“至于全體的事,不管好處多大,總是‘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刻骨銘心 | 唐 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深荷王公之德,銘刻心骨。” |
天涯海角 | 唐 呂巖《絕句》:“天涯海角人求我,行到天涯不見人。” |
損人不利己 | 魯迅《書信 致曹聚仁》:“只有損人而不利己的事,我是反對的。” |
曉以大義 | 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第十四篇:“林時爽誤信其中頗有黨人,合欲曉以大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