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箱倒篋的成語故事

拼音qīng xiāng dào qiè
基本解釋篋:小箱子。把大小箱子里的東西都倒出來。比喻全部拿出來或徹底翻臉。
出處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傾箱倒篋的尋個遍,只是不見。”
傾箱倒篋的典故
晉朝時候,太尉郗鑒很喜愛他的女兒,他聽說司徒王道的兒子和侄子們都很好,就叫人前去做媒。媒人把意思和王道一說,王道就請他到東廂房去看哪一個少年可以。這人看過以后,回去對郗鑒說:“王家的幾位少年都很好,聽說我要替你選女婿,個個都裝得一本正經的極力表現自己,只有一個人露著肚子睡在東邊的床上吃東西,好象不知道這回事一樣。”郗鑒聽后,說:“這正是我的好女婿啊!”后來,他又親自去看,果然滿意,便把女兒嫁給了這個少年。這位少年便是王道的侄子,后來有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
郗氏和王羲之結婚后,有一次回娘家,對他的兩個弟弟說:王家的人看見謝安和謝萬來,立刻把筐子、柜子里收藏的食物都拿出來招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傾箱倒篋)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引物連類 | 唐·韓愈《送權秀才序》“權生之貌,固若常人耳。其文辭引物連類,窮情盡變。”宋·蘇軾《〈居士集〉敘》:“其言簡而明,信而通,引物連類,折之于至理。” |
新仇舊恨 | 唐 韓偓《三月》:“新愁舊恨真無奈,須就鄰家甕底眠。” |
顛沛流離 | 宋 張世南《游宦紀聞》第九卷:“而哀予顛沛流離萬里,保有之難也,而共振顯之。” |
正身明法 | 《晉書 元帝紀》:“二千石令長當袛奉舊憲,正身明法,抑齊豪強,存恤孤獨,隱實戶口,勸課農桑。” |
哀而不傷 | 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有去無回 | 柯崗《逐鹿中原》第11章:“反而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了!” |
當機立斷 | 漢 陳琳《答東阿王箋》:“秉青萍干將之器,拂鐘無聲,應機立斷。” |
來蹤去跡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6卷:“陸婆向來也曉得兒子些來蹤去跡,今番殺人一事,定有干涉,只是不敢問他,卻也懷著鬼胎。” |
云天霧地 | 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三:“田里功夫,他比你爸爸還強一色。就是有點面胡,吃了酒,尤其是有點云天霧地。” |
火燭銀花 | 宋 朱淑真《元夜》詩之三:“火燭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東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