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以毫厘,謬以千里的成語故事

拼音chā yǐ háo lí,miù yǐ qiān lǐ
基本解釋差:相差;毫厘:很小的計量單位;謬:同“繆”。開始時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出處東漢 班固《漢書 司馬遷傳》:“故《易》曰:‘差以毫厘,謬以千里。’”
差以毫厘,謬以千里的典故
西漢時期,趙充國奉漢宣帝之命去平定西北地區叛亂,見叛軍軍心不齊,就采取招撫的辦法,使得大部分叛軍投誠。可漢宣帝命他出兵,結果出師不利。后來他按皇命收集軍糧,造成叛亂,他感慨地說:“真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差以毫厘,謬以千里)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期頤之壽 | 《南齊書·禇炫傳》:“使淵作中書郎而死,不當是一名士邪!名德不昌,遂令有期頤之壽。” |
改過遷善 | 《周易 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畏縮不前 | 宋 魏泰《東軒筆錄》第七卷:“唐子方始彈張堯佐,與諫官皆上疏。及彈文公,,則吳奎畏縮不前,當時謂拽動陣腳。” |
前瞻后顧 |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七十致仕》:“死期將至,尚留金紫之班,而必至日暮途遠,夜行不休,前瞻后顧,無所棲歸,不亦太可憐乎!” |
紫陌紅塵 | 唐·劉禹錫《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
銷聲匿跡 | 宋 孫光憲《北夢瑣言》第11卷:“然畏穎川知之,遂旅游資中郡,銷聲斂跡,惟恐人知。” |
勞民傷財 | 《元史 李元禮傳》:“而又勞民傷財,以奉土木。” |
白日見鬼 | 宋 陸游《老學庵筆記》第六卷:“在京師時有語曰:‘吏、勛、封、考,筆頭不倒……工、屯、虞、水,白日見鬼。’” |
驚心動魄 | 南朝 梁 鐘嶸《詩品》上卷:“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
愛才如渴 | 清·葉燮《原詩·外篇上》:“嫉惡甚嚴,愛才若渴,此韓愈之面目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