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同伐異的成語故事

拼音dǎng tóng fá yì
基本解釋黨:原同“儻”;指偏袒;現在也指結伙;伐:攻擊偏袒或聚集同自己意見相同的人;排斥、攻擊跟自己意見不同的人。泛指社會上成幫結派相互斗爭。
出處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黨錮傳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學,至有石渠分爭之論,黨同伐異之說,守文之徒,盛于時矣。”
黨同伐異的典故
公元前141年,劉徹即位,史稱漢武帝。他當政的第二年就下一道詔書,命朝廷大臣和各地諸侯、郡守推賢良文學之士。詔書下達后不久,各地送來了一百多個有才學的讀書人。武帝命他們每人寫一篇怎樣治理國家的文章,其有有個名叫董仲舒的文章寫得不錯,武帝親自召見他兩次,問了他不少話。董仲舒回話后,又呈上兩篇文章,武帝看了都非常滿意。
董仲舒的三篇文章,都是論述天和人關系的,所以合稱為《天人三策》,又稱《舉賢良對策》。其中宣揚的理論,叫做“天人感應”。這種理論把封建統治尤其是皇帝的權力神化:誰反對皇帝,誰就是反對“天”,就是大逆不道。
為了貫徹這套理論,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了三項建議:一是將諸子百家的學說當作邪說,予以禁上,獨尊孔子及其儒家經典,以通過文化上的統制,達到政治上的統一。這就是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二是設立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三是網羅天下人才,使他們忠心耿耿地為朝廷服務。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非常合乎武帝一統天下的心思。他親政后,就設置了專門傳授儒家學說的五經博士,向五十名弟子講述《詩》《書》《易》《春秋》等五部儒家經典。這些弟子每年考試一次,學通一經的就可以做官,成績好的可當大官。后來博士弟子人數不斷增加,最多時達三千人。
到漢宣帝劉詢當政的時候,儒家思想已經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下統思想,儒家學說更是盛行,劉詢自己也讓五經名儒蕭望之來教授太子。但由于當時儒生對五經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宣帝決定進行一次討論。
公元前51年,由蕭望之主持,在皇家藏書樓兼講經處的石渠閣,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儒生們把和自己觀點一樣的人作為同黨,互相糾合起來;而對觀點不一樣的人,則進行攻擊。為此,《后漢書》的作者在評述這一現象時,把它稱為“黨同伐異”,也就是糾合同黨攻擊異已。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黨同伐異)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手遮天 | 唐 曹鄴《讀李斯傳》詩:“難將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
束手無策 | 宋 王柏《魯齋集》:“士大夫念慮不及此,一旦事變之來,莫不束手無策。” |
不可勝舉 | 明 方孝孺《答俞景文》:“古之傳世者雖不可勝舉。” |
亭亭玉立 | 《北齊書 徐之才傳》:“白云初見空中有五色物,稍近,變成一美婦人,去地數丈,亭亭而立。” |
致遠恐泥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
嫁狗隨狗 | 宋 陳造《題六幺后》:“蘭摧蕙枯昆玉碎,不如人家嫁狗隨狗雞隨雞。” |
節(jié)用裕民 | 荀況《荀子 富國》:“足國之道,節(jié)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
出師無名 | 《新唐書·東夷傳·高麗》:“莫離支殺君,虐用其下如檴阱,怨痛溢道,我出師無名哉?” |
以小見大 | 老舍《趙子曰》:“這樣的事實不能算他的重要建設,可是以小見大,這幾件小事不是沒有完全了解新思潮的意義的人們所能辦到的。” |
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謝覺哉《關于獨立思考》:“至于全體的事,不管好處多大,總是‘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