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而非的成語故事

拼音sì shì ér fēi
基本解釋是:對;正確;非:不對;錯誤。好像是對的;實際上不對。指表面上相似;實際上不一樣。
出處先秦 孔子《孟子 盡心下》:“孔子曰:‘惡似而非者。’”
似是而非的典故
戰國時期,莊子帶學生游學各地,見伐木工人砍樹問為什么不去砍大樹,工人說因為它已沒有用處了。到了朋友家,仆人問殺雞的事,主人說殺不會打鳴的雞。莊子對學生說:“應該處于有用和無用之間,似是而非,這樣才誰也抓不住把柄。”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似是而非)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使心用腹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2回:“至于貪淫縱欲,使心用腹,污穢人家女眷,沒有一個減等奪祿,或是妻子見報,陰中再不饒過。” |
回心轉意 | 元 高則誠《琵琶記》第31出:“怕你爹爹也有回心轉意時節,且更耐看如何?” |
殘花敗柳 | 元 白樸《墻頭馬上》第三折:“休把似殘花敗柳冤仇結,我與你生男長女填還徹,指望生則同衾,死則共穴。” |
頤指氣使 | 唐 元稹《追封李遜母崔氏博陵郡太君制》:“今遜等有地千里,有祿萬鐘,頤指氣使,無不隨順,所不足者,其唯風樹寒泉之思乎!” |
烏合之眾 | 管仲《管子》:“烏合之眾,初雖有歡,后必相吐,雖善不親也。” |
不分青紅皂白 |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三六:“文采覺得這末不分青紅皂白就不大好。” |
仁義道德 | 唐·韓愈《原道》:“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 |
目不忍見 | 《廣東軍務記》:“真為目不忍見。” |
牝雞司晨 | 《尚書 牧誓》:“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
指天誓日 | 唐 韓愈《柳子厚墓志銘》:“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其若可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