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謀同辭

意思解釋
基本解釋指事前沒有商量而意見完全一致。
出處《后漢書 祭祀志上》:“群下百僚,不謀同辭。”
例子[武王]與八百諸侯威同此盟,《尚書》所謂不謀同辭也,故曰孟津,亦曰盟津。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五》
基礎信息
拼音bù móu tóng cí
注音ㄅㄨˋ ㄇㄡˊ ㄊㄨㄥˊ ㄘˊ
繁體不謀同辭
感情不謀同辭是中性詞。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于觀點相同。
近義詞異口同聲
反義詞各抒己見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意思解釋)
- 安內攘外(意思解釋)
- 敵眾我寡(意思解釋)
- 以小見大(意思解釋)
- 論黃數白(意思解釋)
- 說一不二(意思解釋)
- 將功補過(意思解釋)
- 天涯海角(意思解釋)
- 寧為雞口,毋為牛后(意思解釋)
- 春風風人(意思解釋)
- 拉大旗作虎皮(意思解釋)
- 沒里沒外(意思解釋)
- 刀光劍影(意思解釋)
- 挖空心思(意思解釋)
- 望而生畏(意思解釋)
- 公才公望(意思解釋)
- 螓首蛾眉(意思解釋)
- 進讒害賢(意思解釋)
- 眾建賢才(意思解釋)
- 惡醉強酒(意思解釋)
- 風情月意(意思解釋)
- 忙不擇價(意思解釋)
- 胡支扯葉(意思解釋)
- 才高七步(意思解釋)
- 踵武前賢(意思解釋)
- 汲汲顧影(意思解釋)
- 匪夷所思(意思解釋)
- 意料之外(意思解釋)
※ 不謀同辭的意思解釋、不謀同辭是什么意思由查信息提供。
相關成語
成語 | 解釋 |
---|---|
不動聲色 | 動:變動;聲:說話的聲音;色:臉色。內心活動絲毫沒有在語言和神情上流露出來。形容鎮靜、沉著。也作“聲色不動”、“不露聲色”。 |
逴俗絕物 | 猶言超世絕俗。 |
此一時彼一時 | 指時間不同,情況亦異,不能相提并論。 |
鋪張浪費 | 鋪張:講排場。過分地講究排場;浪費人力、物力、財力。 |
滿腹經綸 | 腹:肚子;經綸:理出絲緒叫經;編絲成繩叫綸。引申為人的才學、本領、謀略等。形容很有學問和才能。 |
丑聲遠播 | 壞名聲傳播得很遠。 |
將功補過 | 將:拿;補:補償。用功勞補償過錯。 |
辭簡意足 | 簡:簡要;足:充實,完備。文詞簡要而內容充實。 |
官僚主義 | 指只發號施令而不考虛實際問題的工作作風,即當官作老爺的工作作風和領導作風。 |
時至運來 | 時機來了,運氣也有了轉機。指由逆境轉為順境。 |
敗俗傷風 | 指敗壞社會道德風氣。 |
罄竹難書 | 罄:盡;竹:指可供制成竹簡的竹子;書:寫。用盡竹子也難以寫完。后形容罪行多得寫不完。多形容罪惡累累。 |
黃雀銜環 | 黃雀銜著銀環以報答恩人。指報恩。 |
懸石程書 | 形容勤于政事。 |
粗服亂頭 | 粗服:粗布衣服;亂頭:蓬頭亂發。形容不講究修飾。 |
鐵樹開花 | 比喻事情非常罕見或極難實現。鐵樹:也叫蘇錢;常綠喬木;好多年才開一次花。 |
樹欲靜而風不止 | 樹要靜止,風卻不停地刮著。比喻事物的客觀存在和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
遺世絕俗 | 遺世:遺棄世間之事。脫離社會獨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來。 |
香火姻緣 | 香和燈火都用于供佛,因此佛教稱彼此意志相投為“香火因緣”。《北史·陸法和傳》:“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釋梵天王坐處,豈規王位?但于空王佛所,與主上有香火因緣,且主上應有報至,故救援耳。” |
迫不得已 | 迫:逼迫;已:停止;結束。逼得毫無辦法;不得不如此。 |
踵武前賢 | 踵:腳跟。武:足跡。跟隨著前人的腳步走。比喻效法前人。 |
刮目相看 | 去掉舊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
有志竟成 | 竟:終于。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事情終究會成功。 |
不問青紅皂白 | 比喻不分是非,不問情由。 |
大勢所趨 | 大勢:總體局勢;趨:向、往。整個局勢發展的趨向。 |
今夕何夕 | 今夜是何夜?多用作贊嘆語。謂此是良辰。 |
扯旗放炮 | 比喻公開張揚。 |
意惹情牽 | 惹:引起。牽:牽掛。引起情感上的纏綿牽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