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二弟過溪至廣教蘭若
與二弟過溪至廣教蘭若。宋代。梅堯臣。 溪水今尚淺,涉馬不及韉。岸口出近郭,野徑通平田。行行渡小橋,決決響細泉。萬木蔭古殿,一燈明象筵。長廊顏頵碑,字體家法傳。空堂裴相真,白髯垂過咽。名跡兩不滅,豈獨畫與鐫。高僧鑿崖腹,建閣將云連。秘此龍鸞跡,足使臣仆虔。修竹間長松,森衛(wèi)若被堅。是必神物護,禹穴空歲年。飯訖過山後,井傍攜名煎。探幽偶轉(zhuǎn)谷,忽視昭亭巔。蔓草不識名,步側(cè)時得牽。幽禽聲各異,可辨唯杜鵑。似驚俗客來,聒聒兩耳邊。弊廬隔城堞,畏暮遽言還。道逢張羅歸,鳥媒兼死懸。遂同山梁雉,令我復喟然。聊追一日事,書以為短篇。
[宋代]:梅堯臣
溪水今尚淺,涉馬不及韉。
岸口出近郭,野徑通平田。
行行渡小橋,決決響細泉。
萬木蔭古殿,一燈明象筵。
長廊顏頵碑,字體家法傳。
空堂裴相真,白髯垂過咽。
名跡兩不滅,豈獨畫與鐫。
高僧鑿崖腹,建閣將云連。
秘此龍鸞跡,足使臣仆虔。
修竹間長松,森衛(wèi)若被堅。
是必神物護,禹穴空歲年。
飯訖過山後,井傍攜名煎。
探幽偶轉(zhuǎn)谷,忽視昭亭巔。
蔓草不識名,步側(cè)時得牽。
幽禽聲各異,可辨唯杜鵑。
似驚俗客來,聒聒兩耳邊。
弊廬隔城堞,畏暮遽言還。
道逢張羅歸,鳥媒兼死懸。
遂同山梁雉,令我復喟然。
聊追一日事,書以為短篇。
溪水今尚淺,涉馬不及韉。
岸口出近郭,野徑通平田。
行行渡小橋,決決響細泉。
萬木蔭古殿,一燈明象筵。
長廊顔頵碑,字體家法傳。
空堂裴相真,白髯垂過咽。
名跡兩不滅,豈獨畫與鐫。
高僧鑿崖腹,建閣將雲(yún)連。
秘此龍鸞跡,足使臣仆虔。
修竹間長松,森衛(wèi)若被堅。
是必神物護,禹穴空歲年。
飯訖過山後,井傍攜名煎。
探幽偶轉(zhuǎn)谷,忽視昭亭巔。
蔓草不識名,步側(cè)時得牽。
幽禽聲各異,可辨唯杜鵑。
似驚俗客來,聒聒兩耳邊。
弊廬隔城堞,畏暮遽言還。
道逢張羅歸,鳥媒兼死懸。
遂同山梁雉,令我複喟然。
聊追一日事,書以為短篇。
唐代·梅堯臣的簡介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jiān)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
? 梅堯臣的詩(1885篇) 〕
清代:
瑞元
船從京口渡,水向海門流。島嶼一篝火,芙蓉三面樓。
潮隨明月上,山入大江浮。回首髫齡事,金焦同日游。
船從京口渡,水向海門流。島嶼一篝火,芙蓉三面樓。
潮隨明月上,山入大江浮。回首髫齡事,金焦同日遊。
明代:
邊貢
公昔較我藝,弱冠舉于鄉(xiāng)。公子復青年,探花冠群芳。
浩蕩云中衢,接羽相翱翔。思公不可見,斷絕我中腸。
公昔較我藝,弱冠舉于鄉(xiāng)。公子複青年,探花冠群芳。
浩蕩雲(yún)中衢,接羽相翺翔。思公不可見,斷絕我中腸。
清代:
謝道承
墻角光仍隱,檐牙淡欲流。葛衣涼似水,板屋靜于秋。
山鬼吊燈暝,林鴉繞樹幽。關(guān)河同一照,惆悵此淹留。
牆角光仍隱,檐牙淡欲流。葛衣涼似水,闆屋靜于秋。
山鬼吊燈暝,林鴉繞樹幽。關(guān)河同一照,惆悵此淹留。
唐代:
杜甫
竇侍御,驥之子,鳳之雛。年未三十忠義俱,骨鯁絕代無。
炯如一段清冰出萬壑,置在迎風寒露之玉壺。
蔗漿歸廚金碗凍,洗滌煩熱足以寧君軀。
竇侍禦,驥之子,鳳之雛。年未三十忠義俱,骨鯁絕代無。
炯如一段清冰出萬壑,置在迎風寒露之玉壺。
蔗漿歸廚金碗凍,洗滌煩熱足以甯君軀。
清代:
張玉珍
纖云弄巧,玉鉤低掛,又值雙星良會。鵲回露冷夜何其,述不盡、離愁無寐。
人間別后,夢沉書遠,隔斷萬重煙水。遙憐客館對孤尊,也定憶、秋來憔悴。
纖雲(yún)弄巧,玉鈎低掛,又值雙星良會。鵲回露冷夜何其,述不盡、離愁無寐。
人間別後,夢沉書遠,隔斷萬重煙水。遙憐客館對孤尊,也定憶、秋來憔悴。
明代:
鄭潛
山從遠浦盡,路向斷橋過。破屋鳴春雨,寒潮送晚波。
故人耀華轂,小隱隔蓬窩。出處從吾好,前川寄一蓑。
山從遠浦盡,路向斷橋過。破屋鳴春雨,寒潮送晚波。
故人耀華轂,小隱隔蓬窩。出處從吾好,前川寄一蓑。